二维码
云推B2B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 » 正文

四川农业大学团队研究成果为藏茶加工标准建立提供依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01 02:01:25    来源:云推B2B网    作者:云推小编    浏览次数:674    评论:0
导读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团队以刘韫滔教授和青年教师曾珍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食品期刊《Food Chemistry》(IF:7.514,中科院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Targeted and untargeted metabolomic analys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ibetan tea”(藏茶的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的研究型论文,为相关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

  藏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黑茶的“鼻祖”,也是近600万藏族同胞的必备饮品,被誉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但由于茶叶原料来源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藏茶质量品质,也制约了藏茶加工技术与发酵条件的标准化体系建立。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团队以刘韫滔教授和青年教师曾珍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食品期刊《Food Chemistry》(IF:7.514,中科院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Targeted and untargeted metabolomic analys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ibetan tea”(藏茶的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的研究型论文,为相关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     该研究在雅安当地收集了四种不同茶树品种的藏茶样品(川茶、131、福鼎和梅占),测定了其总多酚、总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总游离氨基酸、茶色素、6种儿茶素、咖啡碱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同时基于LC-MS和G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藏茶中非挥发性和挥发性成分的代谢特征。此外,通过体外活性试验比较了四种藏茶提取物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藏茶中多酚、黄酮和儿茶素类化合物与藏茶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该研究首次系统关联分析了不同品种藏茶之间的代谢特征、风味成分以及生物活性,该研究结果不仅为藏茶的质量品质评价体系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而且为优质藏茶的加工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这对于推动整个藏茶产业建立生产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该团队已经在以藏茶和木姜叶柯为代表的茶饮原料资源的开发挖掘中取得了系列进展,团队将继续致力于茶饮原料的质量品质和功能活性研究,同时争取在茶饮产品及相关工艺的研发中取得进展。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2.132517
 
(文/云推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云推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云推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yuntuib2b.com/news/show-233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 2024 云推商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436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