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云推B2B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 »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发现油菜素甾醇信号调控水稻亚种间多性状分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12 02:01:12    来源:云推B2B网    作者:云推小编    浏览次数:391    评论:0
导读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整体上籼稻对油菜素甾醇(BR)的敏感性显著强于粳稻,BR信号组分OsBSK2的自然变异影响了其自抑制活性和蛋白稳定性,从而介导了BR敏感性以及多个性状的籼粳分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激素途径参与多个性状的籼粳分化,为水稻多性状聚合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整体上籼稻对油菜素甾醇(BR)的敏感性显著强于粳稻,BR信号组分OsBSK2的自然变异影响了其自抑制活性和蛋白稳定性,从而介导了BR敏感性以及多个性状的籼粳分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激素途径参与多个性状的籼粳分化,为水稻多性状聚合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6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据童红宁研究员介绍,亚洲栽培稻包括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二者在植株形态和生理特性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分化,例如,相对于籼稻,粳稻株型紧凑,籽粒短圆,耐冷性强,氮肥利用效率较弱等。虽然调控亚种间单一性状分化的分子遗传机制报道较多,但这些不同性状是否具有相关性,又是如何聚合在一起的还很不清楚。油菜素甾醇作为一类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水稻中BR参与调控诸多重要农艺性状,BR缺陷突变体通常表现出株高降低、分蘖数减少、籽粒短圆等特征,类似粳稻相对于籼稻的表型。然而BR途径是否在籼粳稻中存在分化,并参与介导亚种间多性状分化未尝得知。     该研究通过对水稻微核心种质在根、胚芽鞘、叶夹角多个组织进行BR敏感性分析,发现籼稻和粳稻的BR敏感性存在明显分化,即籼稻整体上对BR的敏感性更强。进一步分析26个BR信号基因在自然种质材料中的变异,发现恰好主信号通路的每一步都有一个成员(OsBRI1、OsBAK1、OsBSK2、PPKL1、GSK3和OsBZR3)包含具有籼粳分化特征的多态性位点,暗示这些基因的变异共同导致了BR敏感性的籼粳分化。对其中OsBSK2进行分析发现,OsBSK2在介导BR信号中发挥重要作用,敲除后表现为典型的BR缺陷表现,并且其第13位氨基酸在粳稻中为脯氨酸(P13),在籼稻中为赖氨酸(L13)。籼稻型OsBSK2L13与粳稻型OsBSK2P13相比,自身结合能力减弱,蛋白自抑制活性下降,且与下游蛋白互作增强;另一方面,OsBSK2L13具有更强的蛋白稳定性,因此对BR信号的转导能力强于OsBSK2P13。通过实验在分子和遗传水平均证实OsBSK2L13发挥更强的功能。OsBSK2同时介导了多种性状如粒型、分蘖数、耐冷性和氮利用效率的调控,为理解水稻籼粳亚种分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作科所助理研究员殷文超和已毕业硕士生栗露露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童红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农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jipb.net/EN/10.1111/jipb.13322
 
(文/云推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云推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云推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yuntuib2b.com/news/show-641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 2024 云推商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43653号